中国的长城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古代建筑之一,延绵近万公里,东起河北秦皇岛的山海关,西至甘肃嘉峪关,贯穿了我国的北方大地,成为了防御外敌的钢铁屏障。这座雄伟的防线最初由不同历史时期的各个王朝修建而成。长城在明代时期的修建达到顶峰,特别是北京地区的长城,长度超过600公里,其中一些最著名的段落包括八达岭、金山岭、司马台、慕田峪、居庸关和箭扣等。这些长城不仅在地理上占据着重要位置,也成为了游客心中不可或缺的历史符号。
长城的建设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,彼时中国北方的诸侯割据局面,各国为了防止彼此的侵扰,纷纷修建防御墙。与此同时,燕、赵、秦等国还需要防范匈奴这一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,因此它们在边疆地区修筑了长城。尤其是在秦朝时期,秦始皇一统六国,开始将各地的长城相连,形成了万里长城的雏形。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扩建与改进,长城逐渐发展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条防线。它穿越崇山峻岭、峡谷平原,横跨河北、北京、山西、陕西、内蒙古、宁夏等多个省份,最终在甘肃的嘉峪关落幕,整条长城总长度超过12000华里,堪称“万里长城”,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。
展开剩余76%然而,除了这条震撼人心的万里长城,中国的历史中还有一条不为人知的“地下长城”,它就是坎儿井。这一古老的地下水利工程建立于两千多年前,至今仍为当地人提供水源,源源不断地为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提供保障。坎儿井的存在与万里长城同样重要,它与长城、京杭大运河并列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。特别是在新疆吐鲁番地区,坎儿井的建设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。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系统总数接近千条,纵横交错,总长度达到约5000公里。
坎儿井的结构非常巧妙,通常由竖井、地下渠道、地面渠道和小型蓄水池(涝坝)组成。在吐鲁番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,春夏之际积雪融化和雨水形成潜流,渗入戈壁滩地下。当地的人民巧妙地利用地形,将地下水引导到田间地头,实现了自流灌溉。由于地下水流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,蒸发量小,因此流量相对稳定,保证了灌溉系统的长期运作。
坎儿井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《史记》时期,古人称其为“井渠”。今天,在吐鲁番地区,许多坎儿井依然被当地人民所使用,且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。吐鲁番周围的坎儿井,如五道林坎儿井和五星乡坎儿井,已成为游客参观的热门景点。坎儿井在不同语言中的名字也各具特色,例如新疆维吾尔语称之为“坎儿孜”,波斯语称为“坎纳孜”,而俄语则称之为“坎亚力孜”,尽管这些名称有所不同,但从发音上来看,它们差别并不大。
吐鲁番地区干旱缺水,但通过坎儿井这一系统,成功地解决了水源问题。吐鲁番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,年降水量仅16毫米,而蒸发量却达到3000毫米,堪称“干极”。然而,坎儿井能够避开炎热和风沙的影响,将水源稳定地引入农田进行灌溉。该地区的自然条件也非常适合坎儿井的建设,博格达山和喀拉乌成山的雪水为地下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供给。此外,吐鲁番盆地的地理条件也非常适合坎儿井的开挖,盆地中从北部博格达峰到南部艾丁湖,地面坡度较为平缓,地下水流向与地面坡度相匹配,极大地促进了坎儿井的建设。
此外,吐鲁番的土质坚实,适合开挖坎儿井。坎儿井作为一种古老的水平集水建筑,主要用于通过地下渠道截取地下潜水进行灌溉和供水。根据1962年的统计,中国新疆共有坎儿井约1700多条,总流量达到26立方米/秒,灌溉面积超过50万亩。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占据了新疆坎儿井的主要部分,灌溉了47万亩土地,约占该盆地总耕地面积的67%,对当地的农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坎儿井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,它更承载着新疆人民的智慧与努力,成为这片干旱地区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鑫耀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