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高守义的夜行
康熙三年一月,深冬的湖北兴山县笼罩着寒冷的空气。夜幕低垂,整个山村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,似乎一切都被冬雪覆盖。高守义,李自成的妻子高桂英的侄子,骑着一匹迅捷的马,在崎岖的山路上飞驰,目标是茅麓山。
天色已完全黑了下来,高守义的目光扫过周围广袤的黑暗山岭,四周没有一点人迹,心中的焦虑愈加加剧。山林深处,根本没有人家的庇护,这样的荒凉之地,如何找到住宿的地方呢?他下马,环顾四周,终于在前方发现了一片古老的树林。于是,他带着马走进树林,远处竟隐约可见一座古庙。
他迅速把马栓在树下,背着行李进入庙中。月光昏暗,庙里的破败景象映入眼帘。庙宇的墙壁裂开,雕花窗棂已残破不堪,佛像的彩绘剥落得几乎看不出原貌。佛龛上覆盖着厚厚的尘土,地面也是满布尘土。高守义皱了皱眉头,正犹豫是否能在这里暂避一宿时,他猛然瞥见墙角挂着一面巨大而破旧的鼓。
鼓皮已脱落,剩下的部分断裂严重,但却刚好可以容纳一个人平躺。他便将背包放进去,自己也爬了上去。身心疲惫的他,不久便在鼓中陷入了沉沉的睡眠。
展开剩余80%二、夜晚的惊悚
高守义刚刚熟睡,却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惊醒。他揉了揉眼睛,紧张地从鼓中探出头来,透过庙门缝隙望去,看到一群黑衣人进了庙里。那些人头戴范阳帽,身穿黑衣,手持工具,气氛极为神秘。
一个低沉的声音打破了寂静:“夫人交代的事情办完了,这些银子就是你们的酬劳,大家分了吧。”随之而来的是一阵欢呼声。一个细高个的人点亮了油灯,打开一个袋子,分发着银两。高守义心中一惊,仔细一看,发现这个低沉的声音正是姑姑高桂英的管家尚炯,而那个细高个正是李来亨。
他心头一动,准备呼喊出声,却又猛地停住了。他心想:“这不是打草惊蛇吗?姑姑高桂英和李来亨今晚怎么会在这?这分银子的举动又是做什么?”于是,他将头缩回鼓内,继续观察。
他看到那群人兴奋地将银两分好,接着尚炯提议:“大家辛苦一天,来点酒助助兴,每人一碗,然后就休息,明天赶紧回山寨。”酒过三巡,众人开始蜷缩在庙里休息,鼾声四起。
高守义紧张得几乎无法动弹,生怕被发现。然而,令他没想到的是,尚炯和李来亨突然站了起来,两人拔出长刀,一下子朝那些熟睡的人脖部砍去。短短一瞬,十几颗人头滚落,血流如注。高守义目瞪口呆,看着这两个凶狠的人将尸体拖到庙后埋掉后,再回到庙里收拾银两,得意地笑着离开了。
随着马蹄声远去,高守义迅速从鼓内爬了出来,看到地上满是血迹,心中充满了不安。他心中猜测,这些金银财宝多半来自京城,而姑姑和李来亨的举动,显然与此有密切关系。意识到自己无法再停留,决定离开庙宇,继续向茅麓山进发。
三、从迷茫到觉醒
高守义的父亲高一功,李自成的舅父,在永历八年与当地土司彭朝柱的激烈冲突中不幸死于毒箭。当时高守义年仅十几岁,父亲死后,他在李国英的麾下投降了清朝。李国英是一位胸怀大志的文武全才,凭借自己的眼光和胆略,他认定明朝即将灭亡,于是投向了清朝。
李国英深知李自成从北京劫掠的财富不止一笔,尤其是由高桂英保管的这笔财宝。为此,他通过高守义联系高桂英,希望能从中得知更多的宝藏线索。高守义虽然有心为李国英效力,却也难掩内心的纠结和忐忑,因为他知道姑姑高桂英是绝不会轻易投降清朝的。
李国英派高守义携带劝降信去见姑姑,并期待她的投降。然而,高守义与姑姑的重逢并没有如他所料的顺利。高桂英并没有被劝降信打动,反而对高守义的话感到愤怒,认为他背叛了她和李自成。
四、姑侄悲情决裂
高守义抵达茅麓山后,守卫立即将消息报告给了李来亨。李来亨高兴地接待了高守义,但山寨中的破败景象却让他心中不由得一沉。粮食和物资短缺,山寨内部充满了困顿气氛。
高桂英见到高守义后,泪水止不住地流下。两人久别重逢,姑姑还是深爱着这个侄子,然而高守义心中充满了矛盾和压力。他无法向姑姑说出真相,只能含糊其辞地解释自己的处境,暗示清军即将来袭。
当高桂英看到劝降信时,她愤怒至极,誓言绝不向清军投降。李来亨也坚定地表态:“宁死不降!”这一场家庭内部的剧烈冲突,最终让高守义明白,无论他如何努力劝说,都无法改变姑姑高桂英的决心。
五、终局之战
面对即将到来的清军进攻,高桂英与李来亨的坚决反抗终于迎来了命运的终结。茅麓山一战,李来亨带领的农民军拼尽全力抵抗,虽然初时成功抵挡了多次进攻,但最终还是未能抵挡住清军的火力。高桂英与李来亨的最后决绝,使得这一战成为了历史的悲壮一幕。
高桂英在决战前夕,命令女将慧英准备点燃火药,准备与清军同归于尽。而李来亨也毅然决定自尽,不愿向敌人屈服。最终,高守义的背叛与亲情交织的悲剧落下了帷幕,高桂英和李来亨的死,成为了这场历史悲剧的终点。
李国英听闻高守义的死讯后,感叹命运的无情,而茅麓山的宝藏也成了永远无法解开的谜团。
发布于:天津市鑫耀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